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为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院校二级学院成立心理工作室,以团体辅导和心理分级为主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进行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等重要使命,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效能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很多偏远的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信息传播窄化,理论更新不及时,对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因此,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民族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湖北民族大学地处鄂西,生源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问题多。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目前在籍学生共4000多人,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17个少数民族,占整体生源的90%,近80%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之医学专业学制长、层次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医学部学生工作的重要模块。以往由于平台和理念未得到及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循守旧,无法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急需改革创新。2021年,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立足校情院情,成立了学校首个二级学院心理工作室——桃源心理工作室,依靠学校学院政策经费支持,拓宽工作范畴,丰富工作对象,以心理分级抓预防,以团体辅导塑心灵,有的放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预防、干预等各项工作。我们期望通过创新工作平台、更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以项目研究助推实践探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育人实效,以医学部作为改革试点,将工作模式推广至校内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进行探索。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室的开设背景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中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推进在院 (系)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或工作站、各种谈心室、生活指导室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 (系)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符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可见,通过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来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趋势。随着时间推移,研究“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的学者日渐增多,而这一趋势在主流会议和论坛讨论中也越发明显[2]。学者普遍认为,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作为创新载体,是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理育人效能的重要途径。全国许多高校都已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依托心理工作站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估计,随着知识和理念的进步,未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以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为据点将成为主流趋势。而民族院校更是因其生源特殊性需要紧跟趋势,顺势而为,创新方法,积极求进。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建立民族院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标准;为处理弱势学生群体相关工作提供平台、思路和路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减少心理危机事件;以心理工作室为平台,使心理工作模式和制度固定并一以贯之,不因人员变动致使工作失序脱节;有利于开展内容更多样、对象更丰富、程度更深化的工作,使工作效能得以提升;有利于工作成果转化,可以为学生工作创造更多价值。
民族院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室的工作主题和思路
为优化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工作效能,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创设了桃源心理工作室。桃源心理工作室以心理分级抓预防,以团体辅导塑心灵,通过转变心理育人模式,更新心理工作方法,明确心理工作目的,依托专业特色,紧贴医学部实际情况,使心理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实际作用。
首先,创建优良工作体系,优化工作方法,稳固工作理念,确保工作内容落到实处,提升工作成效;其次,将团体辅导和心理分级制度相结合,根据不同性格的工作对象进行更细致、有代表性的分级,构建轨迹性心理跟踪档案,确保五级预防网络和五级危机处理渠道行之有效;再其次,心理平台载体的创建推动品牌的创建、成果的转化,使心理工作不囿于心理咨询,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心理工作,在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发挥更有益学生和教育的作用;最后,将其他弱势群体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畴,推动学生工作的整体优化,促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上一篇:民族地区山村幼儿园提质升级路径探索——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