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包括科学课程在内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包括科学课程在内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这些举措可以说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结合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小学科学教育调查的工作,笔者认为政策制度要落地,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提高认识,凝聚共识
当代世界的国际竞争,核心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从顶层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学教育作出一系列制度化设计和部署。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2021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基础性课程”,并将开课年级提前到小学一年级。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强国建设。
全社会都需要深刻认识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中的基础性地位,达成共识,才能团结一致相向而行。
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从2001年开始将原来的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2017年开始规定从一年级开课。小学科学课实施20余年来,一直存在专职比例低、专业背景教师比例低、课程资源不充分等问题。
据2019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9个省市(主要是东部省份)开展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教育部公开的数据,结合笔者开展的调研发现,各地区专职和兼职科学教师的比例大约为1:1,单据笔者调查在中西部地区兼职比例更高;从专业背景来看,各地小学科学教师具有科学相关专业背景的比例普遍不超过40%,只有江浙地区超过60%,但江浙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也较低;从接受培训情况来看,小学科学教师每学期参加的线上和线下培训次数能有所保证,但国培、省培等较高层次培训机会明显偏少。从课程资源配置来看,绝大部分学校至少有1间科学实验室或专用教室,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有的学校有6间及以上科学实验室或专用教室;但绝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实验准备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科学教师自己完成;且大部分实验室配备的器材比较陈旧,没有与新课程新教材配套更新,教师自行购买的实验材料缺少经费保障;大部分省份仍在沿用小学科学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浙江、上海等地循环使用比例较低,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学生自学;在校外资源利用方面,全国各地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有较丰富的资源,且利用率较高,中西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足、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也显示,四年级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低和较低的比例达到47.6%;,四年级配备了科学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的学校比例分别为92.8%、95.3%、93.0%,虽然比例较高,但设备比较陈旧,科学教师经常使用各项科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比例在46.4%-58.4%之间,且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尽管小学科学教师对于课程标准及其倡导的科学探究理念都有所了解,但在实践中,仍然大量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甚至有的科学课上成了读课文和划重点,完全失去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此外,全国各地普遍缺少专职且有专业背景的小学科学教研员,即便在东部省份也很难保证小学科学教研员的专业化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和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多方聚力,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下一篇:甘肃一分一段表2022完整版 甘肃高考文史理工分数段成绩位次排名查询入口